志愿者:成为博物馆的“文化搭子”,用行动让黔东南非遗走近大众
7月23日,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在凯里民族风情园举办“博物馆之友·黔韵暑假行”非遗体验和展示活动,“博物馆之友”志愿者作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核心纽带,本次暑假行活动以“深度参与、文化共创”为核心,通过特色文化体验与互动,吸引公众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“同行者”。
一、讲解不照本宣科,添点“接地气”的细节
在《银装霓裳——黔东南少数民族服饰图片展》展前,志愿者小肖正给游客介绍苗族银饰上的蝴蝶纹样:“这纹样和苗族‘蝴蝶妈妈’的传说有关,是他们对始祖的纪念。当地姑娘出嫁时,银饰的重量往往代表家族的重视程度。”这些内容不全是博物馆的固定解说词,有不少是她自己查资料、问老人得来的民间说法。
非遗体验区里,志愿者们更是变身“手艺老师”,手把手教游客学绣苗族纹样、编传统绳结。“针脚要这样绕,才能像苗族姑娘绣的那样灵动。”志愿者耐心的指导,让不少零基础的参与者也能完成属于自己的非遗小作品,在指尖触感中感受文化温度。
二、游戏里藏着“文化密码”,玩着学透本土风情
“酸汤!是酸汤鱼的酸汤!”“这个我知道,是芦笙!”活动现场,“猜猜我是谁”“你来比划我来猜”等互动游戏区不时传来欢呼。道具卡上的关键词,全是黔东南的“文化符号”——从美食“酸汤”“折耳根”到乐器“芦笙”,从工艺“蜡染”到民俗“斗牛”,让参与者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熟悉本土文化。
我们特意选了亲子家庭喜欢的形式,让家长和孩子组队闯关。”负责设计游戏的志愿者小雷介绍,看到孩子们指着“折耳根”卡片兴奋大喊“我天天吃”,她更确信:“这些文化符号本就融入生活,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大家把‘熟悉’变成‘了解’。”
三、共创中凝聚“文化共识”,让热情持续“发酵”
活动尾声,一面“文化共创墙”成为最温暖的风景。来自湖南、四川、河南等地的游客纷纷贴上写有祝福的贴纸,有人表达“希望非遗越来越好”,有人关注“村T”里的民族风采,密密麻麻的字迹与图案,汇成对黔东南文化的热爱与期待。
“看着墙上的贴纸越来越多,就像看到文化的种子在慢慢发芽。”志愿者小周感慨道。
这份文化热情正在悄然传递:游客小杨是一名教师,活动结束后她主动询问下次活动时间,“想带学生来当小小讲解员,让他们也成为文化传播者”;一位小朋友举着亲手制作的虎头娃娃,拉着妈妈的手说“我要学苗族刺绣”……
“我们不只是在传播文化,更是在寻找同行者。”志愿者们的心声,道出了活动的深意。此次“黔韵暑假行”不仅让更多人近距离触摸到黔东南非遗的魅力,更以“文化搭子”的姿态,邀请大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共同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