州民族博物馆: 做民间文化珍宝的守望者
○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炳燕 杨天梅
在黔东南,一件件传承了上百年的精美民族服饰、背带、绣片……历经岁月沉淀,宛如一本无声的史书,在向我们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1984年,州民族博物馆筹建,如何将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“文化密码”妥善收集归馆,成为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们面前的一道难题。时至今日,博物馆收藏展示有 6000余件套藏品,其中2000余件套各民族服饰,这是一份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共同使命感在驱动。
走进州民族博物馆,展厅柔和而明亮的灯光下,那些从老百姓家中征集回来的藏品,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,熠熠生辉。而每一件藏品的背后,都凝聚着老百姓的期望和文博工作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当,才让这些老物件得以在博物馆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州民族博物馆党支部书记、馆长胡祖艳介指着一件从江庆云侗族女装向记者介绍道:“这件衣服便是从当地征集而来。当地群众来参观时,总会自豪地说‘这是我们从江的服饰’。”
走进博物馆库房,一件件藏品在特殊柜子里“安睡”。这些柜子可不简单。州民族博物馆征集保管部主任王胜兰骄傲地说:“库房配备有空调、恒温恒湿一体机等,例如这套恒温恒湿系统将纺织品湿度稳定在55%至60%之间,空气净化机有效去除有机挥发物,为文物提供最适宜的保存环境。正是得益于这些科技手段,许多历经百年的藏品得以完好保存。”
采访时,胡祖艳从在恒温恒湿典藏柜里,拿出一套清代的苗族服饰说:“这套服饰是清代年间的,来自黎平平寨纪迫村,距今近200年。想象一下,200年的服饰若放在家中,可能早已损毁。但在我们这里,它依然保存完好,纹样和色彩几乎没有变化。”
从“寻常百姓家”到“荣归馆藏”,现实却并不容易:老百姓对藏品出价越来越高,私人博物馆和国外买家的竞争也愈发激烈。尽管如此,博物馆从未放弃。胡祖艳坦言,黔东南雨季多、气候阴湿,许多藏品在百姓家中保存条件不佳。博物馆工作人员会向百姓说明:“文物藏品在这里能‘好好睡一个觉’,得到更专业的呵护。”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老百姓对自家藏品的价值不太清楚,保护意识更是淡薄。很多国外收藏家来到黔东南,收购了很多珍贵藏品。这些藏品流失到了国外,这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心里的遗憾。胡祖艳回忆到,她们之前调研时发现,很多珍贵的六合花衣苗藏品曾被日本收藏家大量收购,非常可惜!
在黔东南的历史长河中,积淀了无数先辈留下的珍宝。如今,博物馆肩负起守护文化之责,广纳藏品,截至今日,已经收藏6000余件套。
然而,让百姓割舍这些饱含情感与记忆的藏品并非易事。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主人家的故事与眷恋。为了做好收集工作,工作人员与百姓详细说明藏品对文化保护的重要性,让百姓明白自己的老物件将在博物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,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。博物馆文物征集方面有购买、接受捐赠等方式,对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,并且,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藏品进行专业修复和展示,让百姓放心地将藏品托付给博物馆。
“前段时间,我们通过视频形式向捐赠者展示藏品的养护情况。”胡祖艳说,“让他们知道,自己的宝贝在这里得到了妥善保护。”
博物馆亦是文化之窗,让这些老物件走出寻常百姓家,在世人面前绽放独特魅力。它们的故事,将在展厅中娓娓道来,让更多人领略黔东南的千年风华。
转载自《黔东南日报》